小家伙的条件反射 不可不知
睡着的宝宝就像个小天使一样,如果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小宝贝竟然会做一些很特别的动作。其实,这些都是新生儿“与生俱来”的反应,也就是“原始反射”。
认识宝宝与生俱来的原始反射
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尚未成熟,掌管身体机能的中枢神经仍在发育,其身体功能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主要靠脑干及脊髓的反射动作,这些动作无需思考,会对刺激做出立即的反应。
宝宝长大,脑部逐渐发育成熟后,这些动作会被抑制下来,慢慢地自然消失,而早期的姿势反射则会慢慢被更成熟的神经肌肉动作取代。
1.觅食反射
也叫寻乳反射。如果用指尖轻轻触碰宝宝的脸颊、嘴唇或者嘴角,宝宝自动张口并把脸转向被碰触的那一边。这就是宝宝与生俱来的觅食反射。
宝宝出生后为获得食物而表现出的求生需求,当宝宝饥饿时,觅食反射会特别明显。当婴儿长大到4个月后,会利用哭来表达饥饿,这种反射一般6个月左右就会消失。
2.惊吓反射
宝宝有时候会从睡梦中惊醒,睁开眼睛,身体发生轻微抽搐或震颤,双手臂、手掌、双脚、脚趾左右对称的向外伸张,同时大声哭闹,这就是宝宝的惊吓反射。
惊吓反射是暂时性的,妈咪一般不用担心,等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成熟,惊吓反射就会逐渐减缓。一般来说,当宝宝三四个月大的时候,惊吓反射就会减缓甚至消失。
3.抓握反射
把手指放在宝宝手掌时,宝宝会立刻将它握紧;若是刺激脚掌,则脚趾头会立刻向下,脚掌紧缩(脚底反射)。抓握反射通常在2至3个月大渐渐消失。
4.降落伞反射
妈妈用一只手支撑住宝宝的肩膀,另一手将其头部抬高15度,再突然让宝宝的头轻轻往下坠落,这时宝宝整个人像吓一大跳的样子,往往还会大哭,这就是宝宝的降落伞反射。
5.颈紧张反射
宝宝平躺时,握住宝宝的双手,并顺势往上拉,此时宝宝的脖子先往后仰,然后会用力往前方提起,手脚会自动弯曲,看起来仿佛想要自己撑起来似的。
宝宝刚出生时会利用颈紧张反射来稳定头部的姿势和位置,等到大约3个月时就能真正靠自己的力量抬头了。这些反射动作可以用于评估宝宝的身体健康状况。
如果宝宝的某些反射动作出现的频率和反应过于频繁、剧烈,或该消失时未消失,都属于异常状况,可能与宝宝脑部及中枢神经的病变有关,应及时到医院评估与诊治。
在新生儿身体的条件反射还有很多,在宝宝的检查项目中,医生会以这些反射动作加上肌肉张力、粗细动作等项目,作为评估新生儿神经、肌肉发展情形的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