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大误区诱发奶瓶龋齿

避免4大误区 拒绝奶瓶龋齿
导语: 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宝宝,还没等乳牙长齐,已长出的牙就变黑了,这种现象大都是因“奶瓶性龋齿”所致。什么原因导致了“奶瓶龋齿”?妈妈该如何帮助宝宝有效预防“奶瓶龋齿”呢?
奶瓶龋齿是什么 “奶瓶龋齿”指的是儿童早期龋齿,常见于长期使用奶瓶的宝宝身上,其特征为龋齿主要发生于上颌的门牙和第一乳磨牙,同时与此成为对比的是,下颌的门牙却很少看到龋齿。
奶瓶龋齿的危害 与恒牙相比,乳牙中的有机物多于无机物,因而更容易受到酸的腐蚀。而患了“奶瓶性龋齿”,宝宝不仅会牙疼,严重时还可发生牙髓炎、牙周脓肿等并发症,危害全身健康。
四大误区诱发“奶瓶龋齿” 误区1:让宝宝习惯含着奶瓶入睡 专家点评:奶瓶喂食奶汁,或者豆浆、果汁、蜂蜜水、米浆等等,这些含有糖分的食物,都可能引起牙齿蛀蚀,产生蛀牙。
妈妈这样做:如果宝宝已经形成这种不良习惯,妈妈一定要立刻设法帮宝宝解除。父母可在睡前给宝宝一个干净、没有沾任何甜味的奶嘴或小玩具,然后放点音乐、哼唱儿歌,或抱着、摇着宝宝入睡。
误区2:乳牙护理无关紧要 专家点评:倘若乳牙护理不周,很早出现蛀蚀又未及时修补,一旦宝宝的恒牙萌出时,便会受到两旁乳牙的影响,由于得不到它们应有的出牙空间,结果宝宝的口腔会布满参差不齐的牙齿。
妈妈这样做:初期可在喂完奶后喂些白开水,并以干净的棉棒或毛巾、纱布绕在手指上,替宝宝擦净牙齿及牙龈;待宝宝两岁左右,磨牙长出来了,则改用细小、柔软的宝宝牙刷,替宝宝在餐后、睡前刷牙。
误区3:牙痛才就医 专家点评:妈妈应定期带孩子去牙科进行保健。3岁前,带宝宝去牙科进行保健,也是让宝宝逐渐熟悉那里的环境,等到需要进行牙齿保健或治疗时,便能轻松快乐地接受。
妈妈这样做:宝宝的乳牙要定期检查,最好每半年检查一次。因为龋齿在初期时,一般宝宝不会感觉到痛,而当其感觉疼痛时,龋齿就已比较严重了,要早发现,早治疗。
误区4:龋齿是遗传 专家点评:蛀牙不会遗传,但会通过父母对宝宝的喂食等行为传播给宝宝,这也是宝宝患上蛀牙的原因之一。
妈妈这样做:妈妈患有龋齿的要积极诊治,以免传染给宝宝。另外,改变在育儿方面的不良习惯,在亲吻宝宝的时候,不妨选择脸蛋、额头等部位,这同样可以跟宝宝进行感情交流。
温馨提示 研究结果表明,母乳喂养的宝宝,龋齿发病率几乎比奶瓶喂养的宝宝低近一半,因此母乳喂养可预防龋齿。
结语: 为了避免孩子长奶瓶龋齿,要科学地掌握喂奶时间和次数。每次喂奶时间一般限定在15分钟左右,不要任其边吃边玩拖很长时间,避免使牙齿受腐蚀的时间加长。家长们都记住了吗?

猜你喜欢

微信公众号